《论语讲要 · 述而第七》
(四)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集解》:「孔安国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采于叶,僭称公。不对者,未知所以答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事后孔子知之,乃自述为人云云,以语子路。发愤忘食三句,文易晓,意思如何,孔子未加说明,诸注所云,皆是揣测之辞。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集解》:「郑玄曰,言此者勉劝人于学也。」
皇《疏》:「知之,谓知事理也。孔子谦以同物,故曰,我有所知,非生而自然知之者也。我既不生知,而今有所知者,政由我所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也。敏,疾速也。」
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名,如《子罕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圣人生而知之者,然非不学,如问礼于老聃,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等,皆好古敏以求之也。今世纵有生知之者,亦须勤学新事物,何况非生知之者,不学可乎。
◎子不语:怪、力、乱、神。
《集解》:「王肃曰,怪,怪异也。力,谓若奡盪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弑君,子弑父也。神,谓鬼神之事也。或无益于教化也,或所不忍言也。」
皇《疏》:「或无益于教化,解不言怪力神三事。或所不忍言,解不言乱事也。」
语与言有分别。语者对语,言者自言。孔子著作,非不言乱事等,如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易文言》,《春秋》皆有之。此不语者,设有人问此等事,孔子不为解释,免其习为恶事也。或亦有语者,如刘氏《正义》所引《书传》言,夫子辨木石水土诸怪,及防风氏骨节专车之属,皆是因人之问而答之。然此所答,当为研究博物而然。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集解》何晏注:「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皇《疏》:「我师彼之长,而改彼之短。彼亦师我之长,而改我之短。既更相师法,故云无常师也。」
刘氏《正义》,何注似以「行」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无贤愚,其有善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善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此章各注以刘氏之解何晏《集解》为可从,陈天祥《四书辨疑》亦从此说。不求备于一人也。皇《疏》「改彼之短。」只可施于深交。如交不深者不能改也。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至宋,与诸弟子演礼大树下。宋桓公后代司马向魋,向是桓公之族,故亦称桓魋,其人甚恶,欲杀孔子,已拔其树。诸弟子欲抵抗,孔子不许,乃离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遂为是语。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孟子《万章篇》,孟子亦云:「孔子微服而过宋。」变更衣服,即得脱险。
《集解》:「包曰,桓魋,宋司马。天生德于予者,谓授我以圣性也。合德天地,吉而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也。」
圣人处变,既知自有其德而无忧,然又微服以过。权变之道,阴阳不测,神而通之。非贤人以下可与知也。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集解》:「包曰。二三子,谓诸弟子。圣人智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也。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也。」
《论语集释》:「任氏《四书约旨》,尔是虚字。若作实字指二三子,反侵无不与二三子意。」此解可从,尔字是语助词。
他注或以圣人独提出一行字,盖以躬行望二三子也。此解以行示教,固无不可,然圣人言教亦不可无。故行字中当含有言意。圣人之智愈广博,而愈无处不在,道愈深微,而愈无时不显,故不但无所隐秘,且所为者无不是指点二三子,故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吾无隐乎尔」者,孔子言语行为心意皆无隐藏。圣人之学明显而无祕密。诚心求之可也。然而,求之不诚者,其不诚之心亦无隐藏。《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思之,思之。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讲述 ,徐醒民教授 敬记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