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每周一字

 

 


 

<会意><形声>字

小篆贫:从贝分,亦从分声。贝谓财货,财货分之则少,其本义作「财分少」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财货微少之称。

其义为:

1. 乏财曰贫,即用不足之称。例如《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

贫。」

2. 乏财之人曰贫,即穷人之称。例如《说苑·政理》:「散财以赈贫。」

3. 使之困于财。例如《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厚葬,破民贫

国。』校注:『谓破民之财,而使国贫。』」

4. 乏,不足。例如贫血。又《文心雕龙·练字》:「富于万篇,而贫于一

字。」

5. 穷,空乏。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

择为吏。」

6. 穷的,空乏的。例如《礼记·曲礼》:「贫者不以财货为礼,老者不以筋

骨为礼。」

古人造字饱含智慧,形旁、声旁组合一起,意思也在里面了。贫字拆开来,是分与贝。贝,是贝壳,古代最初买卖的时候,以它代表一种简单货币,可以交换生活物品,所以财、货、贷、账都与贝有关。后来改用青铜、银子、银票。今人则用硬币、钞票、支票、股票、信用卡等,但不管什么形式,这些都能代表钱财的流通。

所以「贫」字,把贝都分散了,自然就无财,当然成「贫」了。而「贝」多,生活富裕,吃穿住行就会讲究,过了则易流入奢华;少贝,生活物质贫乏,柴米油盐也难免发愁,故生活多能少欲知足些。

有人误以为金钱是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不堪忍受没「贝」的拮据无奈;渴慕多「贝」的花费自由,山珍海味、绫罗绸缎、豪宅名车,便亟亟地想脱贫致富,冥思苦想地找门路,殚精竭虑图谋利益,却换来了一生的颠沛流离,最后还是不离「贫」。

而真正想脱贫,应省思何以会贫,贫之由来为何?故不能为了「贝」当牛做马也愿意;为了「贝」偷盗拐骗也在所不惜。所以志高者,往往不愿为五斗「贝」而折腰。故人生更多的是需要明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财物对我们只要够生活即可,生命的目的不在追求财富,否则就会变成「贝」的奴隶。多少人一生追求财富,然而,蓦然回首,方知青春年华已悄然逝去,换来了疾病缠身,或家庭的破碎,终究孑然一身。而身边的人,放眼看去多少富贵穷通还依旧?细细一瞧,还是小康人多,富裕的人少。或许,在经过风雨沧桑的洗礼后,才会喟然叹道:「贝」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贝」也是万万不能的。

贫富都是人生的一种形态,知足者富,不知足者常贫。有人以贫为人生所不耻,所以觉得生活无边苦恼;有人觉得贫是人生平常事,所以自得其乐。过去,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贫苦;而今社会物质丰裕,人们足温饱、奔小康,但大多数人还是嚷贫叫苦。欠债的望着自足的说贫穷,没钱的望着有钱的说贫穷,家有十万的望着百万的说贫穷,百万的望着千万的也还说贫穷。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呢?

贫是乏,之所以乏,是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欲望永无止尽,故感觉越贫。所以,贫的根本原因在有求多欲。当人觉得自己贫乏,所欲所求不能满足时,心里往往不堪忍受,就会为之烦恼不安,觉得生活真苦!所以欲望又是愁苦的根源,于是古人告诫我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人生能放下钱财关,坦坦荡荡,无忧无虑,那是何等的轻松自在!何以会贫弱,常因为自己不能充实,不能学而知之,不能学而能之,既无才又无能才会弱;而卑贱,是不知自爱,才被人轻侮;不知爱人敬人,才被遗弃,受人欺辱。古人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生招致的卑弱侮辱,究其根源,与乏财贫穷,本无多大关系,但却与其德行修养息息相关。

人生如同白驹过隙,恍然易逝,只有精神的富足,才能使一生获得充实与幸福,甚至千百年后,还激励着子孙后代,为万世景仰。如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安贫乐道,至今为我们崇敬;而如石崇、和珅之流,纵然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却成为历史殷鉴。可见,人生的真实价值不在物质生活的富与贫。

其实贫,不见得是坏事。中华美德,源远流长,而一个人处贫时,往往能历练出许多美好的品德。如面对景气不好,经济拮据,自能学会勤俭持家,学会独立生活的各种能力,忍耐上进。谚云: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贫」反而成就了我们的德行学问的基础。

处贫之时,人更容易发奋励志。贫穷子弟,买不起书,所以更珍惜读书的机会。晋代的车胤用放在纱袋中的萤火虫来照明夜读,孙康雪天靠雪地月光夜读,两人家贫致学,艰苦中发奋,成就了他们的青史美名。西汉有匡衡凿壁引光勤读,明朝宋濂年少家贫无书,常天寒地冻时步行百里,借书回家抄录诵读。清朝的袁枚总结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从发奋读书这事看来,那些让书束之高阁的纨绔子弟,不得不感慨:真是祸福相依。

贫穷之时,家人更知互相体贴关怀,一个冷馒头,也会舍不得一个人吃。而人也有不能忍受贫穷的,例如汉时朱买臣贫穷一时,妻子不堪忍受,改嫁他人,买臣后来做了太守,其妻后悔,但已覆水难收。古人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其中含藏着多少的情义!

处贫之时,也可显露人的品性。人在贫穷时,能安贫乐道,不眼热人家富贵,有所不为,有所不取,则可以看出其清廉正直。这样的人即使以后得志发达,也不会对人傲慢骄横无礼。墨子说:「贫则见廉,富则见义。」今日世风,忘恩负义者众,这正不失为一面好镜子,诚值得省思!

贫是人生之常,所以不必自惭,更不必引以为耻。孔夫子在泰山之野,遇到一位荣声期的老者,老者弹琴唱歌,自得其乐,老者说:「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柳宗元在贫穷困乏之时,也写信给朋友说,贫穷是读书人的本分,就算自己瘦弱困乏,也甘之如饴。夫子常谆谆教诲我们:「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孟子则教诲我们应学大丈夫之行,要「贫贱不能移」。

其实,人生的幸福,感之于精神,物质只是外缘,若能真正看得开,一切顺乎自然,也就不会计较贫贱富贵了。《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道出了人能在环境当中随缘自在,何其重要。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可贫者,是「贝」、名、利;惟不可贫者,是道、德、学。世事纷纭,真正的贫是我们丧失了精神的凭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贫与富当中,我们是否能看得真切呢!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 下一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