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菁華錄 卷六

侯官吳曾祺評注

學記第十八

   古者建國。興學為先。自三代圣王。相沿不改。秦火之後。學制破壞盡矣。漢興四百余年。稍有建立。而其法未備。唐宋以來。間有學官書院之設。殊非古人所以立教之意。此篇詳述學制之本末。以及有益於人心世道之處。至為精切。王制文王世子間有敘及興學之事。皆不如此之詳盡。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發慮憲謂致其思慮以求合乎法則也求善良親賢也此二者可以小致聲譽不能感動眾人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就賢禮下賢德之士也體如中庸體群臣之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遠疏遠之臣也此二者可以感動眾人未能化民也

   發端由君德說起。以見學問之益。統尊卑上下皆在其中。不僅施之教士已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化民成俗必如唐虞之於變時雍乃為至耳此學乃大學之道明德新民之事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建國君民謂建立邦國以君長其民兌命商書典常也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學於人方知己所未至教而無以應人之求則自知困辱學半者教人之功居吾身學問之半

   以上泛論為學之益。此下方就學制言之。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比年每年中年間一年也離經離絕經書之句讀辨志辨別其趨向之邪正敬業則於所習無怠忽樂群則於朋徒無聧貳博習則不以程度為限制親師則於訓誨知嗜好論學講求學問之蘊?取友擇取益者而友之是學之小成至於九年則理明義精觸類而長無所不通有卓然自立之行而外物不得以奪之矣是大成也

   吳文正謂九年。是十五入大學之次年。案知類通達。強立不反。皆精深之詣。恐非少年子弟能見及此。所謂九年者。當是在大學後九年。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前言成俗成其美俗也此言易俗變其污俗也以此大成之士而官使之其功效如此是所謂大學教人之道也蛾子蟲之微者亦時時銜土而成大垤以喻學者由積學而成大道也此古記之言故引以證其說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四時之教各有正業退而燕息必有燕居之學弦也詩也禮也此時教之正業也操縵博依雜服此退息之居學也凡為學之道貴於能安安則心與理融而成熟矣然未至於安則在乎為之不厭操縵操弄琴瑟之弦也操弄之不廢乃能習熟而安於弦也詩人比興之辭多依托於物理而物理至博也學不能退息之際廣求物理之所依附者則無以驗其實而於詩之辭必有疑殆而不能安雜服冕弁衣裳之類禮各有服極為繁雜學者不於退息時游觀行禮者之雜服則無以盡識其制而於禮之文必有仿佛而不能安者矣藝即三者之學退息時若不興此三者之藝則謂之不能好學矣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之時必有正業則所習者專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際必有居學則所養者純而藝愈熟故其學易成也

   藏息以地言。修游以功言。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承上文言藏修游息無不在於學是以安親樂信雖離師友亦不畔於道時敏無時而不敏也厥修乃來言其進修之益如水之源源而來也

   此句緊承上二句。惟能親其師。樂其友。故能離而不反。輔即輔仁之輔。言友也。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呻吟諷之聲占視也畢簡也訊問也隱其學不以所學自表見終業而又速去之用工間斷不安不樂故也刑成也

   施就教者言。求就學者言。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陵踰犯也節如節候之節不陵節而施謂不教幼者以長者之業也孫以順言摩以相厲而進為言也

   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捍拒捍格堅強難入燕私之朋必不責善或相與以慢其師燕游邪僻必惑外誘得不廢其業乎

   四句緊對上四項。又添出燕朋二句。蓋四者之失。皆由燕朋燕辟害之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示之以人道之所由而不牽率其必進作興其志氣之所尚而不沮抑之使退開其從入之端而不竟其所通之地如此則不捍格而和不勤苦而易不雜施以亂其心有相觀以輔其志而思則得之矣

   興廢二語。一法一戒。自為章法。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至學至於學也鈍者至之難敏者至之易質美者向道不美者叛道博喻謂循循善誘不拘一涂也長者一官之長君則一國之君言為君之道皆自務學充之三王四代之所以治以能作之君作之師爾

   大學之道。修齊治平皆在其中。故曰可為人君。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嚴師謂尊禮嚴重之也無北面不處之以臣位也

   天子視學。待三老五更。皆有西階而無北面。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庸功也從讀為舂舂謂擊也每一舂而為一容

   善問者就學者言。善待問者就教者言。二者各盡其道。方能有成。

—— 未完待續 ——

上一頁 //下一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www.df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