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諮詢服務 
 
 

答 疑 解 惑

wd-10

 《弟子規》的背誦、講解與落實有先後之分嗎?

這三者可以同時進行,建議背誦應該回到家里做。不可以做老師的累得要死,做家長的輕松愉快,你一定要讓當父母的人當好父母,你可以規定回去以後每天讀多少遍,讓家長監督,念完之後,給孩子簽名。

因為家長也要學,當家長也能背誦《弟子規》的時候,《弟子規》就是他跟孩子溝通的共同語言。曾經有個孩子想賴床,他的母親就對他說『朝起早,夜眠遲』。這個孩子一聽就跳起來,趕快去刷牙洗臉,因為小孩子想:我既然學了圣賢學問,就要做圣做賢。他知道『圣與賢,可馴致』。可以說,家長的參與程度越高,孩子就學得越歡喜,因為他覺得不止是我要做,我的父母都要做,自己很福氣。所以,要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背誦。背誦和講解可以同時,每次課講解幾句,然後復習整個經文,有讀有解,解行相應。

wd-11

 教好《弟子規》的下手處

《弟子規》中的每一句話都沒有離開生活。我們要教孩子《弟子規》,首先自己要努力去做才會有感受,有感而發的言語一定很真誠。我們自己以身作則來教育學生、教育孩子才不會感到困難。

有一位女士,她聽了三個多月的課就主動回故鄉去教學。有一次教到『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她就買了一籃荔枝回自己的故鄉,然後跟小朋友說:父母對我們恩德很大,對社會也很有貢獻,所以我們要尊敬自己的父母。別人的父母同樣對家對孩子對社會有貢獻,我們同樣也應該尊重別人的父母,所以要『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接著,她就把荔枝發下去,并說:因為有很多的長者為我們付出艱苦的勞動,我們這個鄉才有這樣的氣象,才有這麼多的人才出來。所以,我們要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鄉里的長者,現在請每個小朋友把荔枝拿去送給這些長者。結果當天他們整個村落彌漫了敬老尊賢的氣氛。

當天,他的父親打電話告訴她:鄉里很多長者老人都打電話到家里來贊嘆,從來沒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對自己的故鄉能有這樣的貢獻。諸位老師,這位父親講出這些話時內心的感受是什麼?非常的光榮,非常的欣慰,而這種光榮和欣慰是不是我們為人子女拿多少錢都買不來的?這種快樂跟物質的享受絕然不同,而這份欣慰可能讓她的父親一生都會很歡喜。這位老師是在航空公司上班,因為有這一份用心,希望能夠造福更多的人,所以她能快速累積經驗,教到現在已經有八九個月。她現在不只是給小孩上課,憑藉所積累的經驗,她已經給第一線的老師上課,而她并不沒有受過師范教育。所以用心,加上我們善於學習和好學的態度,一定能夠讓我們的經驗智慧快速積累起來。

wd-12

 如何處理學習《弟子規》與其他經典的關系?

除學習《弟子規》外,《三字經》、《孝經》、《論語》和《大學》都可以閱讀,但德行的根一定要趕快紮下。讀經能夠讓孩子的心定下來,定能開智慧,接受中國圣賢的教誨就是開孩子的根本智,而根本智從定中來,所以經還是要繼續讀。

但是,假如孩子的行為跟經典教誨差距越來越大,他的德行沒有根,可能一下子就被這個社會的染濁之風連根拔起。所以,《弟子規》要一句一句地講解,而且不是只講一遍,當我們已經從頭講一遍,再回過頭來講第二遍時,絕對跟第一次不同,因為老師提陞了,學生也提陞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會積累更多的生活事例。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把實際生活跟《弟子規》聯系起來,不斷地檢查自己做到了多少。

《孝經》與四書五經還是要讀下去,但是德行的根一定要趕快紮。德行根了紮,他念《孝經》《論語》的感受會不一樣,他可能念到《孝經》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時,就聯想到《弟子規》中的『身有傷,貽親懮』。當孩子都強調落實的時候,他再念《論語》中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看到孝,他看到弟,他就了解到,孝就是代表『入則孝』,弟就是代表『出則弟』,生活的點滴都要做到,所以他對經典的解受能力就會越來越寬廣。

 

 

 

 
網站導航 - 聯系信箱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