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人倫之教

 

我國固有的教育精神即在五倫十義,這是古圣先王以至孔子一致注重的人倫教育。雖然現代教育非常發達,尤以科學教育發展最快,成果最豐,也最為現代人所重視,但倫理道德還是應為教育之本。

五倫教育可謂源遠流長,如孟子滕文公篇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圣人有懮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禮記禮運篇說:「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教育上,一本先王之道,不問君民,平等施教,故對魯哀公說:「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又對齊景公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諸弟子更是時常以孝弟忠信諄諄教誨。孔門賢哲,以及後世歷代鴻儒,無一不是以人倫教育修養自己,同時教化他人。

圣賢雖以五倫施教,但非以五倫諸德惠贈於人,因為每個人天然而有孝弟忠信諸種德行,無需接受惠贈,這是儒家的教育原理,禮記大學所說的「明明德」足以闡明。孟子為使此理更易為人了解,便以良知良能來解釋,孟子盡心篇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後來王陽明即依此建立致良知學說。這良知良能雖是人人天然而有,不由學得,但為世俗的惡習所染,以致變為不知不能,因而倫常乘舛,自古有之,到了今天,愈演愈烈,故無論在任何時代,緣須實施倫理教育,啟發良知良能。

過去曾有一派學人激烈反對倫理教育,他們以為,在科學時代,道德已不能滿足生活需求,唯以科學教育發展科學最為重要。此派學人對於倫理道德可為一無所知,就是他們所說的科學也僅是狹義的科學技術。現代科技為人類所造的福祉當然不容否認,但是這些福祉大都是供給人類的物質享受,至於人文精神方面,如很多心理問題都不是科技所能解決,甚至科技如不植根於倫理道德,則其發展的成績愈優越,其為奸人利用,來危害人群愈為嚴重。所以愈在科學時代,愈需倫理教育來解決科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昔日老儒常說:「五倫之中有至善」,這話看似平常,實則有其至理。五倫組織本於家庭的天倫,擴及君臣朋友的道義之儒,便將全國人的上下平等關系聯為一體,猶如一個大家庭。在這大家庭中的各個分子,互受熏陶,相觀而善,各適其所,各盡其分,民族由此團結,社會由此安和而有秩序,個人由此健全人格,可為進修圣賢大道的基礎。這樣看來,五倫之中豈非實有至善,五倫教育不僅為現代華夏所必需,亦為世界人類為求共存共榮所必需。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

 

 前頁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