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諸葛亮告誡教育子女的一篇短文。詞句雖簡,但句句發人深省,若能細嚼其味,將領略無盡。
在今天,社會上到處都講「快速」,求「效率」,見「成果」。因此,許多事經常在沒有周全思考下就決定,其所衍生的事端,往往更加棘手,甚至招架不住!我們幾乎可以感受周遭有那麼多人,每天活在疲於奔命中,日日沈陷在掙錢的追逐下,這是何等的悲哀!
翻開史頁,孔明先生未發跡前乃一介布衣,耕讀於南陽中。農暇,展讀經籍,向往先賢,或三五友好吟詠詩歌、游山玩水,日子過得如同詩情畫意般,其樂融融。相形之下,今人何其苦呢?
但自劉備「三顧茅廬」後,孔明先生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一篇「出師表」,千古流芳,道出了諸葛先生的赤誠風范;而「誡子文」雖好,卻鮮為人知。況其中蘊含的義理,確實很契合現代人之需。只可惜,現代的人因為沒有「文言文」的功底,所以不敢親近「古文」,誤以為「一定」看不懂,其實「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有恒心就有悟處。千萬別認為年代久遠,就是落伍、不合實際。因為「真理」是永恒的,古人的智慧、才德,涵藏在許多古籍經典上,非常值得去閱讀、學習與深入。當然,我們想悟出幾分道理,必須先要落實幾分才能深切體會。并非光看注釋就能了解,更不是一味研究、探討即可深入。如果我們能多拾點古人智慧、經驗,也能親證幾許,一生中不但受用無盡,即使身處險境亦能憑藉古人的智慧,當下化解。
茲舉誡子文中短句,分享些心得:
一、寧靜致遠 · 「學,須靜也」
今人所承受的壓力大,抗壓不足,隨時就有崩潰之虞,所以「身心安穩」,已成為許多現代人所盼望得到的。但,如何獲得呢?首先要能自我「定」下來。所謂是「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云」,只有平靜的河水才能呈現明亮之月光,只有心定神寧,才能得大自在。是故《大學》開端的綱領就是:「定、靜、安、慮、得」,這五要,誠是立身處事的寶訓;它有次第、步驟,要是能融入運用,即能受用無窮!曾有位成功的企業人士,在受訪時說到:其事業的成就,完全得力於「定、靜、安、慮、得」五字訣的巧妙運用!
我們也常覺得身心疲憊、很煩悶,這是少「定」現象,也常聽說:「我就是定不下來,怎麼辦?」「孩子太好動了,如何治?」這都是現代人最普遍的煩惱。欲伏「煩躁心」,使身心寧靜的方法,最簡易的莫過於老祖宗所留下來的--「書法」。因為,字要寫好,非得專心去分析布局、架構不可,而如何安排才會協調,總要透過思考,字才能四平八穩寫得美、舒展得流暢。所以,我們看古時候童子在四、五歲就開始教他寫字,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紮根要越早越好。
一位資深書法老師說:「他習字四十余年,得益於書法「定」的功夫很多,最小的學生四足歲,一樣可以定在那兒寫一、二個小時,多的還可以一天練五、六個小時;年紀大的也有七十余歲的老人,也是寫得不亦樂乎!因為,老人家希望能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留給子孫作最後的紀念,所以進步神速,天天寫得很起勁,而且身體越來越好,子女也樂見父親晚年依舊活得這麼快樂自在。故書法不分老少,都可學習。惟切忌求比賽、爭名次;因為,藝術是很主觀的,它最主要的是讓我們從中學習『安定、思考、體會』的功夫,是練『定力』的好方法。如果嫌書法麻煩,練硬筆書法描紅、抄段勵志小文─「菜根譚」或「格言聯璧」之類也很容易攝心,因為隨文入觀,體悟道理,霎那間就揮別煩惱!許多壓力重的朋友用此方法,的確得到紓緩,只可惜書法教育沒落了,是現代人極大的損失!」
的確,若能藉寫字的道理,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得益必大;尤其是課業上、事業上。畢竟心不定,思緒紛雜是難以成事的。大人、小孩都一樣,千萬不要有「游戲中學習」的觀念;因為,「勤有功,戲無益」,任何學問都只有一個「定」字能契入,一門深修才能成就。若自幼就博學、雜學,最後得到的不僅是「通通不會」,還易換來「傲慢」與「恃才傲物」的危險!因為,同儕(同輩)間別人都不會,只有他會,就易助長其傲慢心;此心若起,就障礙了一切學習之門,故無論是個人或為人父母者,我們不能不防范、正視這個問題!
二、 非學無以廣才
好學之人,能力總是要強人許多,這也是大家所羨慕的。但細細觀察,「學識、能力、經驗」不是憑空而得,它是需要付出學習、體會、省思、改過,再加恒心、毅力才能積累而成的。故孔子云:「好學近乎智」。所以「誡子文」第二個關鍵,在告誡子孫一定要「認真學習」,將來才會有成就;有了「定靜」作為基礎,當要發奮圖強,才智厚實,方足任重道遠。否則,一旦「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就只有抱憾終身了!
「誡子文」語意深遠,繞富惕厲,有識父母,您說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