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每周一字

 

 


 

<指事>字

甲文「下」:從一(稍短)在一(稍長)下,長一是指地即平面,短一是指物,故物在地底為下。與甲文上之二取相反形,有明示下與上為相對之意。

小篆「下」:本義作「底」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凡下之至盡處必至底,是指自地面向下降深而言,故下作「底」解。

其義為:

1. 低處曰下。例如《孟子•婁離》:「猶水之就下。」

2. 下屬;臣庶曰下。例如《禮記•中庸》:「為下不倍。」

3. 回數、次數之稱。例如:打兩下、拍兩下。又如《紅樓夢•四十七回》:

「湘蓮又擲下鞭子,用拳頭向他身上擂了幾下。」

4. 對尊者自謙之辭。例如《晉書•謝玄傳》:「下官不堪其憂,家兄不改其

樂。」

5. 山麓曰下。例如《詩經•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

6. 旁側曰下。例如柳宗元《西山宴游記》:「數州皆在衽席之下。」

7. 降落。例如:下雨、下樓。

8. 退出。例如:下班、下船、下課。

9. 攻克。例如《史記•樂毅列傳》:「下齊七十余城。」

10. 放入。例如:下面、下調料。

11. 投送。例如《水滸傳•八回》:「……將這兩封書下一下。」

12. 著。例如:下棋。又如《魏志•文帝紀》:「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13. 頒布。例如:下詔、下諭。

14. 退讓。例如《論語•顏淵》:「慮以下人。」

15. 抑止。例如:低聲下氣。

16. 除去。例如《周禮•夏官》:「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17. 乞降。例如《左傳•僖公七年》:「國危矣,請下齊以救國。」

18. 用。例如:下力。又如沈和《南安樂神曲》:「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

夫。」

19. 進;進入。例如:下考場、下館子。

20. 微賤的。例如:下人、下輩。

21. 低劣的。例如:下品、下策、下愚。又如《論語•子張》:「君子惡居下

流。」

22. 在後的。例如:下文、下代、下月、下年。

23. 在低處的。例如:下吏、下屬。

24. 當此之際。例如:目下、言下、時下。

25. 向下,表性態。例如:下嫁、下視。又如《易經•系辭》:「君子上交不

諂,下交不瀆。」

 

物在地底為下。下底者厚,其根基亦壯實堅牢。

諺云:「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幢高樓,沒有下面堅實的地基,樓廈也只會成為空中樓閣的幻影;一棵大樹,地底下沒有發達的根系來吸收養分,枝繁葉茂也會不日凋零;一條小溪,在地底者是其源泉,源遠自然流長,沒有源頭的河水,最終也必然乾涸。如此之「下」,皆是成就一切的根本。

為人處世,要孝悌為先,培養好德行。工作學習,要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正如魏征勸諫太宗說:「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雖在下愚,知其不可。」

下亦有道。有一回,子貢向孔夫子請教「為人下」之道,孔子說:「為人下者,其猶土乎!汩之深則出泉;樹其壤,則百谷滋焉,草木植焉,禽獸育焉,生則出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意,恢其志而無不容。為人下者,此也。」而現今社會多已背離此道而行,只因競爭激烈,大家多是不甘居於人下,故相互競爭,爾虞我詐,從中獲利;內部之中,有些人殫盡心機謀求發展,不惜玩弄陰謀詭計;甚至還有在下為子女的,與父母爭權力,爭財產。競爭帶來社會矛盾重重,人們都以為是其生存之道。然而這樣的生存,使社會失去了和諧,人們相互傷害,生起諸多的怨恨,同時自己也被折騰得筋疲力盡、痛苦不堪,煩惱叢生,最終是損人損己。

思忖孔夫子為下如土的道理,我們真是深感慚愧。足下大地,無私奉獻甘泉,生長百谷草木,長養飛禽走獸,功德無量無邊,卻謙卑不自意,胸懷寬廣而無所不容。人若傚法,必也能過得自在,活得灑脫。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此水之「下」是謙虛的美德。一個人不可能常享富貴,也不可能常居貧賤,擁有權勢、地位、財富可能也只是一時運至,有許多人在位的時候門庭若市,下野之後便落得「門可羅雀」。這告訴我們:人們真正能記住你的是美好品行。孔子說:「以富貴而能下人,何人不尊?」得到眾人尊敬愛戴,在於恭敬謙虛的與人相處,所以老祖宗也教誨我們應該「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弟子規》中云「騎下馬,乘下車」,便是告訴我們當放下貢高傲慢,對人要恭敬謙卑。古時候有下馬陵,說人們經過董仲舒的墓前時,都下馬而行,這是董仲舒德行的感化。

讀書學習,我們要多下功夫,才能「下學而上達」;做了錯事,我們要能放下改過,下不為例;習書作文,我們要下筆遒勁,下筆成章。但亦有不能下者,如「糟糠之妻不下堂」,此不下有著夫妻之愛,恩情綿長;不學下士「聞道,大笑之」,下愚不可移;也不能做個下三賴,做下三爛的事,否則便會淪為下流、下賤之人。

「下」還有詩的優美意境。「煙花三月下揚州」,故人順江而下,江水幽幽,帆船悠悠;「飛流直下三千尺」,瀑布之下,如流行墜落,似飛矢行空,遒勁壯觀,展現出「下」之宏偉。

人生大道,有上下曲折,處上我們何其風光;處下,尤不失君子風范,此乃處世之道。而細細體察當「下」之意境,其義理之無窮,亦讓我們領受匪淺。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