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每周一字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會意〉字

小篆:「色」,從「人」、「」。「」,古節字。人心有所感,則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氣,睟然現於眉宇間,若合符節,其本義作「顏氣」解,(見《說文》段注)兩眉之間曰顏,神情之現於外者曰氣,色即眉宇間之神情,俗稱之為顏色、氣色。

其義為:

1. 顏氣曰色,即心理上感應,發現於眉宇間之神情。如《禮記?祭義》「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2. 色欲曰色,女色之稱。如《禮記?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如《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3. 彩色曰色,古以青、黃、赤、白、黑為五色,惟白為正色,又曰本色。余二色相合為間色,而世以紅、綠、藍為三原色,大多數彩色由此三色調和而成。如陶潛《飲酒詩》「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4. 物景曰色。如王維《漢江臨眺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5. 徵兆曰色。如《周禮?春官》「大夫占色。」(注:色,兆氣也。)

6. 忿怒不悅之色曰色。如《禮記?哀公問》「孔子愀然作色而對。」

7. 衒,衒之如色之顯露。如《說苑?雜言》「孔子曰: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

「色」從「人」、「」,本義作「顏氣」解,即人的臉色、神色。當人心有所感,則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氣,即會隨現於眉宇間。

故無論是喜顏悅色、郁郁寡歡的難色、壓力的苦色、懮傷的悲色、病後的蒼色、憤怒的紅色……及形形色色,每天無不是隨著境緣變化,起心動念間,在人生舞臺上,演活著不同的神色,於是豐富了人生的色彩。

容顏氣色千百種,試問,我們是否也常攬鏡自照自己的顏色呢?

而人生體現哪種「顏色」最難?孔老夫子說:「色難。」以飲食奉養父母,不算是難事。唯以和顏悅色侍奉父母,才是難得。縱觀今日子女能與父母好好對話就屬不錯了,倘能體察父母心意,那更是難能可貴。而古人深知和顏悅色體現孝心的不易,故《禮記》有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即此之謂也。

但是當我們看到父母、長輩的行為有了偏差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弟子規》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以真誠之心,和顏之色,委婉善巧地勸諫我們的親人,才是為人子之道。

另有一「色」是為人處事的大忌——「巧言令色」,人生一遭應該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不應謀取私利而不惜藉用不法手段來獲得。夫子言:「不失色於人。」與人交往當以道義相交。

「色」亦指女色、色欲。古人云:「萬惡淫為首。」色欲之於人,危害甚為慘烈。縱觀古今中外,以酒色亡國,酒色敗德、敗家、敗業之事,凄涼的結果,殷殷可考。

春秋時期,孔子曾任魯國的大司寇,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社會和諧安定,魯國大治。齊國擔心魯國的強大會威脅到自己,就贈送給魯定公八十位能歌善舞的女子,和三十匹駿馬。魯定公中了齊國的計,日夜沈迷於酒色之中。孔子不得已之下,只好辭職出走,開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國的生活。

到了衛國,孔子希望謀得一官半職,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然而衛靈公重色輕德,出游時他和夫人同坐在一輛車上,卻讓孔子坐在後面的車上跟隨。孔子感慨地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悵然離開了衛國。魯、衛兩國也失去了大賢大德的孔子。故古人告誡我們,「君子遠色」,可不慎乎!

沈迷色情,最能損傷人體的生機、生命力。「色欲」是養生之大忌。特別是有病的人,更要清心寡欲,節欲保精,以保存生機。中醫認為,精氣於人,如油養燈,如果不注意養護,最後身體被淘空了,油盡燈滅,不僅埋下體弱多疾,未老先衰,晚景更是孱弱凄涼。「色」欲之危害,大矣!

中醫認為腎是生命的根本,稟受先天父母的元氣,即藏於腎。而腎虛的根本原因就是縱欲。《論語?季氏》云:「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天生萬物,賦予人們一股生機勃發的浩然正氣,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當年輕人若不慎過早陷入淫欲的陷阱,則在發育尚未健全之時,過早地喪失了精氣、元氣這些生命的精華。於是他發育不良、體質羸弱、百病叢生,這是後天很難彌補回來的。古人認為,欲不可早,男子宜在三十歲才結婚,即是這個道理。

古人告誡我們,「色」欲之於人,就如同孩子貪圖刀刃上的蜜一樣,未能得到一時之美,卻有著截舌之患。儒家在「色」欲的問題上,很重視防微杜漸,例如倡議:男女授受不親、男女別席,就是避免男女因過多接觸而產生情愫;重視目不視淫色,耳不聽淫聲,即不因聲色的引誘而燃起淫念;重視著裝,對於穿著強調嚴整大方,不允許袒胸露背,而引發邪念……這些都是禮教的體現,用以約束人的私心及欲望,防范於未然的生活教育,才能樹立良善的風氣,這對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幸福和睦,甚至社會的安定和諧,都至關重要。

色字頭上一把刀,古人造字用意極深,無不期望後人見字戒惕。況乎色不迷人人自迷。朋友們,「色」字當頭之時,愿我們清靜自守、矜惜名節,讓我們禮儀之邦的德范志業,代代繼起無盡,讓我們的生活幸福和諧美滿。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