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每周一字

 

 

<指事><形聲>字

甲文:「疑」,羅振玉氏以為「象人昂首旁顧形,疑之象也」,按取人昂首旁顧形,即系以彷徨難定依違難決之事為疑。

金文:「疑」,林義光氏以為「從(即矢字),從(此字變體,此,所止也)牛聲……本義當為定。詩『靡有定止』,傳云:『疑,定也。』疑為不定之辭,而通於定者;不定之事,每於揣測定之,可謂之定,亦可謂之不定也。」

小篆:「疑」,從子、從止、(古矢字)聲,本義作「惑」解(見《說文解字》徐鍇注解),即依違難決,莫知所從之意;子,謂幼子,止,謂定止,幼子多惑,遇疑難常彷徨而不知趨向,故疑從子從止。

其義有:

1. 惑曰疑,即迷惑難決之事。如《左傳·桓公十二年》「卜以決疑,不疑何卜?」

2. 猶豫不定曰疑。如《魏志·劉表傳》「雖外儒雅,而心多疑忌。」

3. 難曰疑,詰責之稱。如《列子·湯問》:「其妻獻疑曰。釋文:『獻疑,猶致難也。』」

4. 不定。如《尚書·大禹謨》「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5. 恐,恐怕。如《禮記·雜記》「七十飲酒食肉,皆為疑死。注:『疑,猶恐也。』」

6. 嫌,嫌猜。如《蘇軾·范增論》「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

7. 難定的。如《後漢書·鄭玄傳》「孔融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上,因從質諸疑義。」

 

古有云:「百亂之源,皆出嫌疑。」又說「至世之衰,父子相圖,兄弟相疑」,更有智者將「疑」列入「五毒」,足見「疑」的危害。

陳亮《論開誠之道》說到「用人勿疑,疑人勿用」,講的是「疑」為用人大忌。

縱觀古今,懂得用人才的領導,對下屬不但不疑,還給予相當的禮遇:劉備三顧茅廬禮請諸葛亮;齊桓公重用管仲,稱霸諸侯;蕭何輔佐漢高祖劉邦,為漢室的建立與鞏固發揮了極大的功效;唐太宗善納雅言,聽諫於魏征,有了唐初的貞觀之治……

可見,一位領導真正懂得用人,如「君、親、師」,能夠給予下屬提攜、關懷、信任和重用,屬下便能很好地發揮各自才能,從而利益國家、社會。「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因此,下屬回報給領導的,便是忠心赤誠。

「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說的是與疑心重的人合作,事情不能成功。
多疑之人,心胸狹隘,喜歡疑神疑鬼,猜忌同伴。因此,在事未成之時,恐怕便懷藏私心,爭名爭利,以致排擠、謀害,事業便難成就。

多疑,不但不易成事,其實更加損害自己。

三國時期的曹操,能力并不亞於劉備,卻量小多疑,「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總擔心別人謀害他,惶惶不安。後來得了頭疼病,「神醫」華陀要為他醫治,他卻疑心華陀要害他,竟將華陀殺死,不僅自己得不到治療,還讓人民失去了一位救世的圣醫,真是害人害己!

「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講的是與曾子同名的族人殺人了,有人來告訴曾子的母親說「曾子殺人了」,曾母不信,說我的孩子不會殺人,紡織自若;第二次又有人來說,母親仍不信;當等到第三個人來說的時候,曾子的母親就坐不住了,跑出去看。

以曾參的賢德與曾母對孩子的信任,三個人來說曾子殺人,曾母都會生疑,可見不疑的困難。

朋友間「至交淡不疑」,是朋友間的不疑,看似平淡,卻能夠互相信任。同樣的,夫妻之間、兄弟之間、家人之間、同事之間也是如此,互相尊重,彼此信任,不因他人的是非挑撥而心生懷疑,否則,一旦彼此懷疑,又不肯溝通,恐怕屆時反目,將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無法彌補的遺憾!

「疑」,也有彷徨難定奪之義。

倘若我們沒有自信,處事常猶豫不決,瞻前顧後,特別在大事、急事前,遲疑不已,有時便會錯失良機,以致失敗。所以說「遲疑不斷,未有能成事者也」。

然而,有時「疑」卻是必需的。

《弟子規》上的「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是為求學而去疑。因此,有疑不怕,「不能則學,疑則問」,才是真學。

孟子言:「盡信書不如無書」,大凡讀書,不能無疑,求學過程,「存疑」也是必要的學習態度,如果能以實踐來證明,往往就能解疑得悟。故,治學亦當嚴謹,「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因此,當有疑惑,應更加深入,或向人請教,「慎思之,明辨之」,便能幫我們破疑生信,更懂得書中的道理,幫助我們更好地「篤行之」。故「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

人性本善,當我們在人事中,能以誠相待,不要疑神疑鬼;於求學中,能解除內心的疑惑,破疑生信;於處事中,能戰勝不必要的遲疑懮慮,果斷明決;於困頓之中,樹立自信,不輕易懷疑自己。這樣,便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人生,提陞自我,使我們人生過得更加充實、美好,又有意義!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