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每周一字

 

 

小篆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形聲>,<會意> 字

小篆:恥,從心,耳聲,本義作「辱」解,見<說文>,乃羞愧之稱,羞愧乃心有所慚而生,故從心。又以耳為司聽聞之器官,人每因聞過而耳赤面熱,故「恥」從耳聲。

其義為:

1.羞愧曰恥。如《中庸》「知恥近乎勇。」

2.可恥之事曰恥。如國恥。

3.羞辱、侮辱曰恥。如《左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

況恥國乎?」

4.羞、可羞曰恥。如《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

食者,未足與議也。」

5.與「耻」同。 

「恥」,有聞過心生慚愧之意。凡人心生慚愧,不覺會面紅耳赤,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恥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何以有此感嘆呢?試想,起一惡念,便生羞恥之心;行一惡事,便感愧恐,又恥又恐,自必速止其惡。知恥是保全人心念、行為不離正道的護欄。故曰:「恥可以全人之德」。

人人都有知恥良知。明朝提出「致良知」學說的王陽明先生就用生動的事實證明了此點。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與同行的人被盜賊綁劫,當盜賊得知他是陽明先生時,就問他:「您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們這群盜賊也有良知嗎?」王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盜賊反問:「怎麼能證明呢?」王先生要求他們說:「現在照我說的去做,我證明給你們看。」於是,王先生讓他們脫掉外衣、內衣,一層層地脫掉,直到剩下最後一條褲子的時候,還命令他們脫掉。盜賊喊道:「不行呀,這個不能再脫了!」王先生說:「這知恥就是你們的良知啊!」

「知恥良知」的提倡於當前亂象頻生、道德日喪的社會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人們能從知恥開始,遠離、不做令人羞恥的事,諸惡莫作;繼能再接再厲,為所當為,眾善奉行,則眾人期盼的天下太平自致矣!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