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莲在心 淤泥无碍
——《甄宇瘦羊》观后感
于琪 吉林省长春市
幼小的孩童正像一池清波,感受他们的真纯每每让自己的心念被一次次洗涤。算起自己的带娃(两个小外甥)生活大概两年有余,与其说是我呵护教育着他们,倒不如说是他们在无形中关爱净化着我。生活中一起观看德育故事是我们每周必做的事情,在德育故事中,除了能通过故事了解圣贤君子的德风,也能让我们透过故事本身,反思自己的实际生活,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皆在其中。每集德育故事都有不同的悟处,近期观看的《甄宇瘦羊》更是触动颇深!
该故事中的主人公甄宇甄先生秉承圣贤教诲,耻于分争,面对有人提议宰羊分肉和抽签定先后分羊的方式,他能做到谦让他人,独取瘦羊,从而唤起了当时一众博士们的羞耻之心,让汉光武帝刘秀也为之赞叹,瘦羊博士,德名传千古。
让生爱,争生恨
我们九零后这一代,从小接受的学校教育中竞争观念很强。各项考试考核中要争第一,运动赛跑要争第一,文艺节目排练拿奖要争第一,有时为的是奖品,有时为的是荣誉,在这个过程中,私心不断长养,爱心逐渐降低。可能有人会反驳说考试比赛不过是正向的竞争而已,平时生活中也提倡谦让呀,可是对于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的孩子们来说,想要正确把握好其中的尺度却很难。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在班里稳居第一,纵然已经达到当代应试教育的高标准,时常笼罩在众人羡慕的“第一”光环之下,在缺乏德行化育时也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弊端,比如嫉妒心、傲慢心、虚伪心的滋生。先说嫉妒心,正是因为习惯了“第一”,同时也更害怕失去,一旦遇到本校或者其他学校的学子在某方面的突出超越了自己,心里就像打了五味瓶,不是滋味,逐渐产生嫉妒心,学会看他人的不是,心量变得狭窄,心性变得高冷,一时贪名之乐却换来长期压抑之痛。其次是傲慢心,虽然没有言语上瞧不起别人,但在意念上已经心生分别,已经不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更看不到自己的错处,纵然有错,也会用借口加以掩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所以,当我看到《俞净意遇灶神记》的电视剧时会格外有同感。再来说虚伪心,学校里竞争的背后往往要付出努力,有时是几份独特的学习资料,有时是背后找老师吃小灶,而这种努力又恰恰不愿意展示给对手和同学,而愿意展示给对手和同学的正是那鲜花和荣誉,以此博得羡慕,而若有人问起过程中的努力,往往轻描淡写,甚至干脆回复“没有”,为了“聪明”,却做起了最不聪明的事,起了最不聪明的心,虚情之下,真诚心又去何处寻?上述种种直到遇到传统圣贤教育才逐渐褪去。
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难免格外留心此处。家中的双胞胎有时会为了一点吃食、一本图书、一样玩具、一份爱怜而起争夺之心,适时用德育故事和弟子规来引导,让孩子们也开始逐渐明理。在观看《甄宇瘦羊》时,甄宇对分羊的态度和做法也激发着我们内在的羞耻之心,作为孩子的长辈,我告诉自己要以身作则,不能停留在口上的不争夺,要时时反观内心,做到行为上不争夺,内心上不起争夺之念,常言道,让生爱,争生恨,将谦让融化在生活细微,将谦让内化到心灵深处,这样才会真正影响到孩子的内心,而不是流于表面功夫。
去知见,勿畏难
在《甄宇瘦羊》这集德育动漫中,还有一处让我颇为动容。在众人提到不妥的分羊方式之时,甄宇看不惯五经博士们的纷争,而有意辞官离去,这时一位桓老先生指出此乃不忠不义之举,这让一心遵循圣贤教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甄宇不解其意,老先生接着指出不能为了保全个人清白,而放弃辅佐明主,两下权衡,孰轻孰重。甄宇顿时跪地拜谢老先生指点迷津,也让甄宇找到了正确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其实,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惑于我的地方,在工作生活中,一些类似于《甄宇瘦羊》中众人分羊的事情也会不时出现。
有时我会选择不参与,远离事件发生的场合,退出其中。记得大学刚毕业那年,半年中先后经历了两个工作岗位,因为单位的整体环境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了患者的实际需求,即使是开展医疗技术的提升培训,其目的也是在为经济效益服务。在面对初营业,患者量少的境况,每天都在等待盼望患者到来的心情实属煎熬,“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内心对医道的追求和冷冰冰的现实碰到一起时,让我除了选择离开,不知道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每次遇到这类触碰到原则的问题时,我就会把它视为“难题”,好像除了避而远之,就无解了,但是现在反观起来,真的只有如此一种解决方式吗?这种选择离开的解决方式能真正解决问题吗?深挖之下,这种方式是不是也在保全个人清白,而错过为患者治疗的缘分呢?
有时我也会禁不住名利的考验,混在其中,内心又会惴惴不安,终究是没能悟到关键之处。桓老先生的那句话正如一盏暗夜明灯,冲破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执着于保全个人清白亦是“小我”,志存高远,心如明镜,在成全“大我”的路上,善恶绝非表面,亦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可过分执着。这也让我想起恩师的一个真实故事,恩师是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人是不饮酒的,这属于五戒之一,而在一次多元大型聚会之时,恩师选择了与众同饮,(量不多,达不到醉的程度。)这让一些曾经错误认为宗教戒律严格刻板的人们重新认识了佛法,不再抵触,不再因为讨厌戒律而疏远佛法。恩师的“清白”或许有人会怀疑,但恩师在弘法的大道上已非“小我”。
抛下知见,并非没有原则,不惧万难,才是成就之始。清莲在心,淤泥无碍。沿着古圣先贤的智慧之路,重新出发,亦从心出发!
|
|
论述颇真,理中亦有不错见解。
|
|
|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
www.dfg.cn
前页 / 后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