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周一字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形声><会意>字

金文:「静」,吴大澂氏以为「不争也,从争、从清省,古争从,上以爪按其力,下以手承之,象三人相争形。」

小篆:「静」,从青,静声,本意作「审」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详明得宜之意;青,草木初生色,为明审可见者,故从青。又以争本作「引」解,为引以入己意;审在引己意以为衡断,故静从争声。

其义有:

1. 安定曰静。如《庄子·天下》「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

2. 缄默曰静。如诸葛亮《戒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 道家闭关端坐无思无虑之称。如《云笈七籖》「修炼之士,当须入静;大静三百日,中静二百日,小静一百日。」

4. 息,止息。如《礼记·月令》「百官静事毋刑。」注:「静,息也。」

5. 宁,宁静。如《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朱注:「静,谓心不妄动。」

6. 澄,澄清。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7. 服。如《逸周书·周祝解》:「民乃静。」注:「静,服也。」

8. 洁,清洁之。如沈约《与谢朏勅》「镇风静俗,变教论道,自非箕颍高人,莫膺兹寄。」

9. 安详。如《礼记·乐记》「宽而静。」注:「静,谓安静」。

10. 和,平和。如《礼记·乐记》「乐由中出,故静」注:「静,和也」。

11. 贞静的。如《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传:「静,贞静也。」

12. 止而不动的。如皮日休《杂体诗》「舟闲攒轻蘋,桨动起静鸟。」

13. 寂静的。如魏明帝《长歌行》「静夜不能寐,耳听众禽鸣。」

14. 审,明审,表性态。如白居易《座右铭》「修外以治内,静养和与真;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那是万籁寂静的夜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那是自然幽静的山林;「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自在恬静的山村。这静的意境勾起多少人对它的向往。静,是美的化身,是大自然的和谐之曲,是身与心的交融之光。

静的本意是不争,不争则能「知足常乐」。不争意味着不贪求名利,顺守自然。「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能不争,心就能静,静是一种安详平和,是一份怡然自得。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心平气和,静心感受身边所拥有的一切时,就会不断地发现生活的美,而不会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遗憾,懂得珍惜,幸福也就会来到您的身边,所以古人说:「静居则安。」

静,又是一种悠远的境界。宁静可以致远,可以获得智慧灵感,当我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脱身出来,泡上一杯香茗,在宁静的夜晚,曾经不曾想过的问题便会浮上心头,正困惑的事情便得到解决的答案。当我们远离喧嚣的尘世,来到幽静的大自然中旅行,我们的身心便为之陶醉,有着洗礼后的欣悦,精神为之焕发。《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人们若能常保静定的心念,有一个安详宁静的环境,无论工作处事都能提高效率,时时皆能有所得有所悟。所以古人常说「静思则通」,朱子说「静中有无限妙理」。

身要动,心要静,这是延年益寿的妙诀。健康强壮的体魄,离不开运动,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促进血液循环,才能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所以「知者动,仁者静」。安逸不是静,而只能使人走向堕落。所以说:「身之修养主乎动,心之修养主乎静。」在人生来说,心静身动才能使身心健康,身心舒畅。

家庭的和乐,也需要「静」字来成就。如果平心静气对待一切人事,就不会偏执,不会走向极端,不会无缘无故闹得脸红脖子粗。将心气静下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便会多为他人着想,互相之间多一点关爱,家庭自自然然便会和乐安详了。

《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要心静,所以诸葛亮《戒子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齐家要静气,心平气和家和乐;以此扩充开来,国家要安定,社会要和谐,天下要太平,也都需要静来维系。故曰:「安静则治」。当年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后分析了上下交征利,就会互相争抢攻伐,最后必然导致社会混乱,国家危亡,人民遭殃。所以静能维系社会的和谐安定,使仁义存于人间。

一个「静」字,蕴含了古人圆融通达的智慧,对我们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内涵与意义,也更让我们感念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 下一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