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周一字

 

 

<指事><形声>字

甲文:「疑」,罗振玉氏以为「象人昂首旁顾形,疑之象也」,按取人昂首旁顾形,即系以彷徨难定依违难决之事为疑。

金文:「疑」,林义光氏以为「从(即矢字),从(此字变体,此,所止也)牛声……本义当为定。诗『靡有定止』,传云:『疑,定也。』疑为不定之辞,而通于定者;不定之事,每于揣测定之,可谓之定,亦可谓之不定也。」

小篆:「疑」,从子、从止、(古矢字)声,本义作「惑」解(见《说文解字》徐锴注解),即依违难决,莫知所从之意;子,谓幼子,止,谓定止,幼子多惑,遇疑难常彷徨而不知趋向,故疑从子从止。

其义有:

1. 惑曰疑,即迷惑难决之事。如《左传·桓公十二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2. 犹豫不定曰疑。如《魏志·刘表传》「虽外儒雅,而心多疑忌。」

3. 难曰疑,诘责之称。如《列子·汤问》:「其妻献疑曰。释文:『献疑,犹致难也。』」

4. 不定。如《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5. 恐,恐怕。如《礼记·杂记》「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注:『疑,犹恐也。』」

6. 嫌,嫌猜。如《苏轼·范增论》「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7. 难定的。如《后汉书·郑玄传》「孔融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因从质诸疑义。」

 

古有云:「百乱之源,皆出嫌疑。」又说「至世之衰,父子相图,兄弟相疑」,更有智者将「疑」列入「五毒」,足见「疑」的危害。

陈亮《论开诚之道》说到「用人勿疑,疑人勿用」,讲的是「疑」为用人大忌。

纵观古今,懂得用人才的领导,对下属不但不疑,还给予相当的礼遇:刘备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齐桓公重用管仲,称霸诸侯;萧何辅佐汉高祖刘邦,为汉室的建立与巩固发挥了极大的功效;唐太宗善纳雅言,听谏于魏征,有了唐初的贞观之治……

可见,一位领导真正懂得用人,如「君、亲、师」,能够给予下属提携、关怀、信任和重用,属下便能很好地发挥各自才能,从而利益国家、社会。「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因此,下属回报给领导的,便是忠心赤诚。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说的是与疑心重的人合作,事情不能成功。
多疑之人,心胸狭隘,喜欢疑神疑鬼,猜忌同伴。因此,在事未成之时,恐怕便怀藏私心,争名争利,以致排挤、谋害,事业便难成就。

多疑,不但不易成事,其实更加损害自己。

三国时期的曹操,能力并不亚于刘备,却量小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总担心别人谋害他,惶惶不安。后来得了头疼病,「神医」华陀要为他医治,他却疑心华陀要害他,竟将华陀杀死,不仅自己得不到治疗,还让人民失去了一位救世的圣医,真是害人害己!

「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讲的是与曾子同名的族人杀人了,有人来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人了」,曾母不信,说我的孩子不会杀人,纺织自若;第二次又有人来说,母亲仍不信;当等到第三个人来说的时候,曾子的母亲就坐不住了,跑出去看。

以曾参的贤德与曾母对孩子的信任,三个人来说曾子杀人,曾母都会生疑,可见不疑的困难。

朋友间「至交淡不疑」,是朋友间的不疑,看似平淡,却能够互相信任。同样的,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家人之间、同事之间也是如此,互相尊重,彼此信任,不因他人的是非挑拨而心生怀疑,否则,一旦彼此怀疑,又不肯沟通,恐怕届时反目,将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疑」,也有彷徨难定夺之义。

倘若我们没有自信,处事常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特别在大事、急事前,迟疑不已,有时便会错失良机,以致失败。所以说「迟疑不断,未有能成事者也」。

然而,有时「疑」却是必需的。

《弟子规》上的「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是为求学而去疑。因此,有疑不怕,「不能则学,疑则问」,才是真学。

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大凡读书,不能无疑,求学过程,「存疑」也是必要的学习态度,如果能以实践来证明,往往就能解疑得悟。故,治学亦当严谨,「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因此,当有疑惑,应更加深入,或向人请教,「慎思之,明辨之」,便能帮我们破疑生信,更懂得书中的道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笃行之」。故「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人性本善,当我们在人事中,能以诚相待,不要疑神疑鬼;于求学中,能解除内心的疑惑,破疑生信;于处事中,能战胜不必要的迟疑忧虑,果断明决;于困顿之中,树立自信,不轻易怀疑自己。这样,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提升自我,使我们人生过得更加充实、美好,又有意义!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 下一页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