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前辈尝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详处之谓也。盖详处之,则思虑自出,人不能中伤。
译文: 当官的人,首先应当戒除暴怒。事情不能办的时候,应当慎重周详地处理,没有处理不好的。如果首先就发怒,只能害了自己,怎么会害到别人呢?前辈曾经说过:「处理任何事时,只怕一个‘待’字,待,就是指周详慎重。如果周详慎重,就会想出办法,别人也就不能中伤你了。」
|
《师友杂记》云:「或问荥阳公,为小言所詈骂,当何以处之,公曰『上焉者,知人与己本一,何者为詈,何者为辱。自然无愤怒心。下焉者,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为何等人,若是答他,却与他一等也。以此自比,愤心亦自消也。』」
译文:
《师友杂记》载「有人问荥阳公,被人流言辱骂,应当怎么对待他。他说:『上策是,明白别人与自己本来都是人,什么叫骂,什么叫辱,自然就没有愤怒的心情了。下策是,自己想一想,我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如果要回应他,那不就成了他一类人吗?用这个办法来克制自己,气愤之心就可以消除。』」
|
唐充之云:「前辈说后生不能忍诟,不足为人;闻人密论不能容受,而轻泄之,不足以为人。」
译文:唐充之说:「前辈人认为年轻人不能忍辱负重,就不能成为完善的人;听到别人私下交谈而不能容忍接受,轻易泄露给别人,就不能称为人。」
|
《袁氏世范》曰:「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忍,不过一再而已。积之逾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所见者小耳,曰此其利害宁几何?不使之人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于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
译文:《袁氏世范》说:「人们说家庭能够长久和睦的,其根本做法就是忍。但是知道忍却不知道怎样忍,其失误就更多。同样是忍,有人是要记在心中,别人触犯我,我就把愤怒藏起来而不说,这样只不过一两次而已。如果积累的愤怒很多,那么一旦暴发起来,就像洪水决堤一样,不可阻挡了。这样还不如随时消解,不留在心中。说这人是无心的啦,说这个人无知啊,说这大概是他弄错了,说他只看到小利,说这有多大利害关系呢?不把那个人放在自己的心中,即使他一天冒犯我十次,我也不会在言语上表现出气愤,神色间流露出不快,这样忍的效果才明显。这就是所说的善于忍耐。」
|
处家贵宽容
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唯当宽怀处之。若人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
译文:自古以来,人类就是贤人和愚人混杂在一起的,有的父亲和儿子不可能都成为好人,有的兄弟们也不能都成为人才,或者是丈夫在外游荡,或者是妻子凶悍,很少有一家中没有这种毛病的。即使是圣贤之人,对这些也无可奈何。这就如同身上长了疮疣,虽然十分可恶,但总不能剐掉吧,只有放宽心思。如果人们能够知道这层道理,那么胸中就坦然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们难以说清的事。
|
忧患当明理顺受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自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慕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特异,所忧虑之事异耳,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矣。
译文:人生在世,自从产生智慧以来,就有了忧虑和不如意的事。小孩也会哭叫,就是因为感到不如意。从幼年到少年,从壮年到老年,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少,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多。即使是大富大贵之人,天下人仰慕他们,像神仙一样,而不如意的事一样有,与贫贱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所忧虑的事情不同罢了。所以说世界是有缺陷的。明白人生在世不可能心满意足的人,能够理解这个道理而坦然接受,就可以心安了。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
上一页//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