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生活學堂 每周經典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園地

 
前往北京誠敬仁首頁

 

 

 

 

清蓮在心 淤泥無礙
——《甄宇瘦羊》觀後感

於琪 吉林省長春市

 

幼小的孩童正像一池清波,感受他們的真純每每讓自己的心念被一次次洗滌。算起自己的帶娃(兩個小外甥)生活大概兩年有餘,與其說是我呵護教育著他們,倒不如說是他們在無形中關愛淨化著我。生活中一起觀看德育故事是我們每周必做的事情,在德育故事中,除了能通過故事瞭解聖賢君子的德風,也能讓我們透過故事本身,反思自己的實際生活,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皆在其中。每集德育故事都有不同的悟處,近期觀看的《甄宇瘦羊》更是觸動頗深!

該故事中的主人公甄宇甄先生秉承聖賢教誨,恥於分爭,面對有人提議宰羊分肉和抽籤定先後分羊的方式,他能做到謙讓他人,獨取瘦羊,從而喚起了當時一眾博士們的羞恥之心,讓漢光武帝劉秀也為之贊嘆,瘦羊博士,德名傳千古。

讓生愛,爭生恨

我們九零後這一代,從小接受的學校教育中競爭觀念很強。各項考試考核中要爭第一,運動賽跑要爭第一,文藝節目排練拿獎要爭第一,有時為的是獎品,有時為的是榮譽,在這個過程中,私心不斷長養,愛心逐漸降低。可能有人會反駁說考試比賽不過是正向的競爭而已,平時生活中也提倡謙讓呀,可是對於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育的孩子們來說,想要正確把握好其中的尺度卻很難。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的成績在班裡穩居第一,縱然已經達到當代應試教育的高標準,時常籠罩在眾人羡慕的“第一”光環之下,在缺乏德行化育時也同樣產生了嚴重的弊端,比如嫉妒心、傲慢心、虛偽心的滋生。先說嫉妒心,正是因為習慣了“第一”,同時也更害怕失去,一旦遇到本校或者其他學校的學子在某方面的突出超越了自己,心裡就像打了五味瓶,不是滋味,逐漸產生嫉妒心,學會看他人的不是,心量變得狹窄,心性變得高冷,一時貪名之樂卻換來長期壓抑之痛。其次是傲慢心,雖然沒有言語上瞧不起別人,但在意念上已經心生分別,已經不懂得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更看不到自己的錯處,縱然有錯,也會用藉口加以掩飾,“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所以,當我看到《俞淨意遇灶神記》的電視劇時會格外有同感。再來說虛偽心,學校裡競爭的背後往往要付出努力,有時是幾份獨特的學習資料,有時是背後找老師吃小灶,而這種努力又恰恰不願意展示給對手和同學,而願意展示給對手和同學的正是那鮮花和榮譽,以此博得羡慕,而若有人問起過程中的努力,往往輕描淡寫,甚至乾脆回復“沒有”,為了“聰明”,卻做起了最不聰明的事,起了最不聰明的心,虛情之下,真誠心又去何處尋?上述種種直到遇到傳統聖賢教育才逐漸褪去。

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難免格外留心此處。家中的雙胞胎有時會為了一點吃食、一本圖書、一樣玩具、一份愛憐而起爭奪之心,適時用德育故事和弟子規來引導,讓孩子們也開始逐漸明理。在觀看《甄宇瘦羊》時,甄宇對分羊的態度和做法也激發著我們內在的羞恥之心,作為孩子的長輩,我告訴自己要以身作則,不能停留在口上的不爭奪,要時時反觀內心,做到行為上不爭奪,內心上不起爭奪之念,常言道,讓生愛,爭生恨,將謙讓融化在生活細微,將謙讓內化到心靈深處,這樣纔會真正影響到孩子的內心,而不是流於表面功夫。

去知見,勿畏難

在《甄宇瘦羊》這集德育動漫中,還有一處讓我頗為動容。在眾人提到不妥的分羊方式之時,甄宇看不慣五經博士們的紛爭,而有意辭官離去,這時一位桓老先生指出此乃不忠不義之舉,這讓一心遵循聖賢教誨,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甄宇不解其意,老先生接著指出不能為了保全個人清白,而放棄輔佐明主,兩下權衡,孰輕孰重。甄宇頓時跪地拜謝老先生指點迷津,也讓甄宇找到了正確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

其實,這也是一直以來困惑於我的地方,在工作生活中,一些類似於《甄宇瘦羊》中眾人分羊的事情也會不時出現。

有時我會選擇不參與,遠離事件發生的場合,退出其中。記得大學剛畢業那年,半年中先後經歷了兩個工作崗位,因為單位的整體環境重視經濟效益,而輕視了患者的實際需求,即使是開展醫療技術的提陞培訓,其目的也是在為經濟效益服務。在面對初營業,患者量少的境況,每天都在等待盼望患者到來的心情實屬煎熬,“但願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內心對醫道的追求和冷冰冰的現實碰到一起時,讓我除了選擇離開,不知道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每次遇到這類觸碰到原則的問題時,我就會把它視為“難題”,好像除了避而遠之,就無解了,但是現在反觀起來,真的只有如此一種解決方式嗎?這種選擇離開的解決方式能真正解決問題嗎?深挖之下,這種方式是不是也在保全個人清白,而錯過為患者治療的緣分呢?

有時我也會禁不住名利的考驗,混在其中,內心又會惴惴不安,終究是沒能悟到關鍵之處。桓老先生的那句話正如一盞暗夜明燈,沖破了我一直以來的困惑。執著於保全個人清白亦是“小我”,志存高遠,心如明鏡,在成全“大我”的路上,善惡絕非表面,亦要根據實際情況,不可過分執著。這也讓我想起恩師的一個真實故事,恩師是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出家人是不飲酒的,這屬於五戒之一,而在一次多元大型聚會之時,恩師選擇了與眾同飲,(量不多,達不到醉的程度。)這讓一些曾經錯誤認為宗教戒律嚴格刻板的人們重新認識了佛法,不再抵觸,不再因為討厭戒律而疏遠佛法。恩師的“清白”或許有人會懷疑,但恩師在弘法的大道上已非“小我”。

拋下知見,並非沒有原則,不懼萬難,纔是成就之始。清蓮在心,淤泥無礙。沿著古聖先賢的智慧之路,重新出發,亦從心出發!

 

 

 

論述頗真,理中亦有不錯見解。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

www.dfg.cn

前頁 / 後頁

-----------------------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