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話題

 

 

 

中 華 傳 統 五 禮 (二) —— 兇 禮

兇禮即有關哀憫、吊唁、憂患的典禮。《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襘(gui)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意為以兇禮哀悼救助邦國的憂患,以喪禮來哀悼死亡,以荒禮來救助饑荒與疫病的流行,以吊禮哀悼發生的嚴重自然災害、水火災禍,以襘禮相助被圍而遭禍敗的盟國,以恤禮慰問國內的動亂或曾遭寇亂的鄰國。

喪禮

以喪禮哀死亡。《禮記·曲禮下》記載:「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禮是古代禮儀中最為重要的禮儀之一,其核心是通過對死者遺體的各種處理儀式,來表達對死者的敬愛之情。

喪禮儀式,有停屍儀式、報喪儀式、招魂、送魂儀式、做「七」儀式、吊唁儀式、入斂儀式、喪服儀式、出喪擇日儀式、哭喪儀式、下葬儀式,各種儀式都非常鄭重其事。

與喪禮密不可分的是喪服制度,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關系,依次有斬衰(cui)、齊衰、大功、小功、緦(si)麻等五種服期不等的喪服。

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如同生者與死者的對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涵。

荒禮

荒禮即為遇災荒時所行之禮,兇禮之一。《周禮·春官·宗伯》曰:「以荒禮哀兇札。」,謂疫癘。鄭玄注:「荒,人物有害也。」《禮記·曲禮》曰:「歲兇,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意指水旱災害之年,五谷不成;天子少食減膳,不殺生;天子的御道不除草,以省民力且可采摘野生植物充饑;兇年不以縣鐘磬作樂;大夫食黍稷而以粱為餐;士雖飲酒但不作樂,與民同憂。《逸周書·糴匡》將農業豐歉分為成年、年儉、年饑、大荒等四種情況,災荒時直接貸給饑民糧食。《國語·魯語》記載:「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襄公二十九年,鄭國發生饑荒,鄭子皮「餼國人粟,戶一鐘」。《孟子》梁惠王說:「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周禮·秋官·司寇》:「若國札喪,則令賻(fu)補之;若國兇荒,則令賙委之。」此處所記載的荒還包括疫病流行在內,當鄰國出現災荒或傳染病、民眾面臨生存危機時,應該以一定的方式表示同憂,當有賙補之禮,亦屬荒禮。

先秦荒禮大致有禱神、變禮、減繕減用以及提供財物賙補等幾種形式。《周禮?地官?大司徒》則更加全面和系統地提出了救荒的對策:「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幾,七曰省禮,八曰殺哀,九曰蕃樂,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盜賊」。

災荒之年舉行荒禮,不僅可以安撫民心,維護社會安定,同時也有效地節省了財物,有利於人民的生產生活。故而,先秦以後荒禮仍受到社會各階層所重視。

吊禮

《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大宗伯(官名,春官之長為大宗伯,掌禮制,爵為卿)「以吊禮哀禍災」。《周禮?秋官?司寇》記載小行人(官名,掌邦國賓客之禮籍,招待四方使者等)「若國有禍災,則令哀悼之」。魯莊公十一年秋,宋國發生大水,魯君派人前往吊問,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如何不吊?」《宋史?徽宗本紀》,崇寧三年二月丁未,置「漏澤園」, 瘞埋人骨,無使暴露。都是代表天子吊慰撫恤各國諸侯及人民的。

襘禮

諸侯國因外來侵略或內部動亂災禍,蒙受經濟、財產、人員的損失,天子或盟國匯合財貨予以救助,稱為襘禮。《春秋》襄公三十一年冬,「會(襘)於澶淵,宋災故」。《谷梁傳》云:「更宋之所喪財也。」即為補充宋國因為災禍而喪失的財物,使之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

恤禮

恤是憂的意思,春秋時,諸侯國因外來侵略或內部動亂災禍,蒙受經濟、財產、人員的損失時,派遣使者慰問、存恤,稱為恤禮。《周禮·秋官》中「大行人」之職,為「致恤以補諸侯之災」;「小行人」之職,為「若國師役則令犒恤之」,都是恤禮。

小結:雖然近代禮儀中,省去了很多兇禮的禮節,但是古禮的內在精神依舊對現代文明有著深遠的意義。俗云:「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皆樂生惡死,好治厭亂。洪荒之世,人類與自然相需而存,敬天法地而禮生,文明得以進化。於今亦然,困頓危難之時,社會各階層,從上至下都能伸出關愛的手,依靠愛心和團結的力量,有助於盡快恢復信心,度過難關。此敬天法地愛民之心,無論何時何境都歷久彌新。

——參考資料《禮記選解》、《中國民俗文化?禮儀》、中國禮儀網《傳統禮儀》等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前頁 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