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浅解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章节主旨】
这一章是说明做儿子、臣子的道理。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词语注释】
1. 谏诤:以直言劝告。
2. 若夫:发语词。
3. 安亲:父母亲安心接受儿女的孝养。即〈孝治章〉所谓「生则亲安之」。
4. 命:指示,教诲。
5. 与:语尾助词,表疑问、感叹或反问的意思。
6. 争臣:直言劝告的臣子。
7. 国:指诸侯所治邑。
8. 家:指大夫的食邑。
9. 不离:不失。
10. 令名:美名。令,美好。
【章节浅译】
曾子说:「像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孝道,已经听老师详细的教诲了。很冒昧的请问,事亲是否宜从父之令而无所违逆,方可谓之孝顺呢?」孔子回答说:「这是甚么话呀!这是甚么话呀!臣之谏君,子之谏父,自古攸然。天子的身边若有七个真能谏诤的臣子,则谠议日闻,忠言时献,即有阙失,不惮再三陈告,斯救正之益甚多,故能不失其天下也;诸侯身边有谏诤之臣五人,则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亦可以保守土地人民于不失也;大夫身边若有谏诤之臣三人,早夜箴规,陈说可否,则可以保守其家也;士若有忠告善道之争友,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身之所行,无非美善,而令名随之矣;父有苦口几谏之争子,则爱敬所积,天性所感,有以谕亲于道,岂至惑于非道,任意行之,而竟陷于不义之地乎?所以,若有不义之事,则天下国家所关至大。为人子者至情不能自已,必起敬起孝,积诚以感动之。见志不从,又敬不违。三谏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必至于从而后已。非谓一言即止,毫无关切之意也。为人臣者,情义有所难释,必批陈利害,明切以劝止之。倘有不从,必须极谏,或引古以喻今,或委屈以献纳,必至于从而后已。非以一言塞责,自沽敢谏之名也。为臣子者,平居既尽其爱敬之诚心,当不义又必尽谏诤之情分。若为子而徒知从父之令,则竟陷父于不义矣,怎么能称得上是孝顺呢?」
参考资料:
《四库荟要》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